南新仓,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皇家粮仓,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古代官式粮仓,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南北两仓组成。南新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耗时六年建成,明清两代曾多次修建、改建。
现存的南新仓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由南北两仓组成的古代官式粮仓,南仓为民仓,北仓为官仓,是京都史、漕运史、仓储史的历史见证。南新仓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现状保存最完好的皇家仓廒,是京都史、漕运史、仓储史的历史见证。
南新仓的廒房,清沿明制,有一座一廒者,有一座二廒联排者。以每五间为一廒,每廒面阔约24米,进深约17米,高约7米。建筑屋顶采用悬山形式,合瓦屋面上施瓦条脊,两端原有蝎子尾,现残缺不全。屋顶前后出檐椽,不用飞子,于前坡出宽4.4米、进深2米的悬山披檐廒门,并于廒顶中心位置开气楼(天窗)一座。廒底砌砖,其上铺木板,板下架空以防潮。廒房用五花山墙,墙体用“黑城砖”,以糙淌白砌法成造,仅于各开间中开小方窗。墙体厚重,以达到保温要求,其底部厚达1.5米,顶部约1米,收分显著。仓房结构为五间七架椽屋,内用金柱八根,中三架梁,前后双步梁。建筑的屋顶、墙身做法和构架形式与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四中“鼎新仓厂”中的记载基本一致。
通惠河的开浚,也大大促进了京城仓储事业的发展。以前供应京师的较大粮仓大多建在距离北京50余里的通州。通惠河开浚后,京城中陆续建起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粮仓。50年代,雍和宫西侧出土了元代“京畿都漕运使王德常去思碑”。碑记:至正十五年(1355年)京师有54仓,储粮达百万石。元代粮仓大部分靠近城东部,以其地临东护城河,船只运输、装卸方便。南新仓的前身——北太仓就是当时京城粮仓中的一个。
南新仓文化休闲街位于平安大街“龙头”(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具有“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的特色。街区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步行街总长千余米。由南新仓古仓群、仿古建筑群和南新仓商务大厦底商组成。现有30余家商户进驻经营,业态分为文化、休闲两大类,涉及艺术文化、演出文化、美食文化等。文化类有艺术画廊、音乐传播中心、影视文化俱乐部、文化传媒工作室、昆曲小剧场、会所等;休闲类有中外特色风味餐厅、酒吧、茶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