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文化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在广富林文化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之一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1961年,遗址内发掘出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这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良渚文化墓葬之一。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富林遗址发掘出崧泽文化地灶1处,良渚文化墓葬32座,广富林文化墓葬8座,各时期灰坑、灰沟、水井、宴会点等遗迹300多个。 广富林遗址文化层分为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下层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
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保护区位于骨针广场北,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这里是遗址的主要埋藏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为了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得以建立。展示馆内展示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通过多媒体和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广富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陈子龙纪念馆、知也禅寺、三元宫等建筑也为广富林文化遗址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景点
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骨针广场、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古陶艺术馆、木艺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知也禅寺、三元宫、富林印记
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
位于骨针广场北,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和研究确认,这里是遗址的主要埋藏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着更多的未解之谜。
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
核心保护区北,有几个半埋地下,酷似破损古陶的建筑,是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也是广富林最为重要的地标展馆。馆内存列着广富林考古发现的数万件文物中精挑细选的代表性文物珍品。部分展品由上海市博物馆提供。
骨针广场
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位于漂浮在富林湖中的第一个大屋顶和边侧的圆形建筑内,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进入展馆,给人以踏入地下和走向远古的暗示,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古陶艺术馆
在广富林文化展示馆,连接富林塔地宫的地下空间内,设计了一座古陶艺术馆,展示的500多件精美古陶,是由上海市收藏家协会所属夏禹古陶珍藏馆所提供。
木艺展示馆
紫衣巷西侧的徽式建筑,是木艺展示馆。馆内收藏和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徽州古民居工艺木雕,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建筑木雕,以各种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传播儒学,代表了江南明清时期木雕的巅峰水平。
陈子龙纪念馆
出生于广富林的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为崇祯十年进士,松江诗派的代表人物。由他整理编辑的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影响深远等等。
知也禅寺
知也法师用筹得的善款建了一座寺庙,百姓都称为“知也寺”。今天,广富林还留有知也桥、和尚溇、和尚坟等纪念他的遗迹。重修的知也禅寺,不仅设有知也法师塑像的祖师殿,还供奉着上海寺院唯一的“五方文殊”。代表着广富林深厚的文化气场。
三元宫
是广富林最早出现的祭拜场所,供奉的神圣,是尧、舜、禹古称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创立时最早的信仰之一。为的是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乡民一般称为“三官堂”,历代孩童在父母的管教下爱称尧、舜、禹为三公公。
富林印记
在富林门西侧,有个形如印章的塔式建筑,是富林印记展示馆。它的设计造型,代表的是记年印鉴。室内展示的,是自1959年广富林被发现后,考古专家各次发掘研究的记事等。
广富林文化遗址运行时间
开园时间09:00,闭园时间17:00
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乘坐上海地铁九号线至“松江大学城”站下车,出站后前往地铁站北面的松江客运中心换乘公交车。
公交车(广富林文化遗址朱雀门)
乘坐松江15路、24路、1801路以及99路到达“华东政法大学”站点下车往西200米。
乘坐松江1801路以及95路到达“龙源路广富林路”站点下车,换乘松江99路至“华东政法大学”站点下车或者向广富林路步行800米。
自驾线路
广富林文化遗址湖底车库车行入口:
沿G60沪昆高速至嘉松南路新城收费站出口后,向北直行约4公里,
左转进入广富林路,行驶约2.6公里后右转进入龙源路,继续行驶约800米掉头到达。
广富林郊野公园5号门:沿G60沪昆高速至嘉松南路新城收费站出口后,向北直行1.6公里,
左转进入新松江路。行驶4.6公里后右转进入辰塔路,继续行驶3公里到达。